当前位置:首页 > 最新文章 > 正文内容

中国汽车智能驾驶如何实现从“辅助”到“自动”的跨越?

在上海市中心的早高峰时段,一辆搭载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蔚来ET9自如地穿梭在车流中,驾驶员正专注地阅读早间新闻——这样的场景在2025年已不再是科幻电影的画面。

01 技术突破:自动驾驶如何跨越L2到L3的鸿沟?

2025年被视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实现质变的关键年份。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,中国汽车品牌在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。

  • 法规破冰开启新阶段
    2025年7月,中国工信部正式发布《L3级自动驾驶汽车准入管理办法》,标志着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进入快车道。截至目前,已有8家中国车企获得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,测试里程累计超过500万公里。其中,蔚来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在高速场景下的接管里程达到1000公里/次,远超法规要求的100公里/次

  • 多传感器融合成为主流
    小鹏G9搭载的XNGP 5.0系统采用12个摄像头、5个毫米波雷达和2颗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。通过自研的XNet深度视觉神经网络,实现了360度全方位感知,识别准确率达到99.9%。在复杂城市道路场景中,该系统成功将每百公里人工接管次数降低至0.3次

  • 高精地图与感知系统互补
    华为ADS 3.0系统创新性地采用“重感知、轻地图”技术路线,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,大幅降低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。该系统已在全国400个城市实现覆盖,解决了传统自动驾驶系统“有图能用、无图抓瞎”的行业痛点。

02 芯片算力:智能驾驶的“大脑”如何进化?

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对芯片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,中国车企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。

  • 算力军备竞赛持续升级
    2025年,主流智能驾驶芯片的算力普遍突破1000TOPS。地平线发布的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达2000TOPS,采用5纳米制程工艺,可同时处理20路摄像头数据。该芯片已获得比亚迪、理想等车企的订单,预计2026年量产装车。

  • 能效比成为关键指标
    在算力提升的同时,芯片的能效比同样重要。黑芝麻智能发布的华山三号A2000芯片,在算力达到1500TOPS的同时,功耗控制在80瓦以内,能效比领先行业水平30%

  • 软件定义芯片架构创新
    芯擎科技推出的“龙鹰二号”芯片采用软件定义硬件架构,通过动态调整计算资源分配,实现不同场景下的算力最优配置。在拥堵路况下,该系统可将感知算力提升40%,确保对加塞、鬼探头等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。

03 数据驱动:自动驾驶系统如何实现持续进化?

数据是训练自动驾驶系统的“燃料”,中国车企正在构建完善的数据闭环体系。

  • 影子模式收集海量数据
    特斯拉开创的影子模式已被中国车企广泛采用。理想汽车部署的影子模式系统,每日收集超过1000万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,通过对比自动驾驶系统决策与驾驶员实际操作,持续优化算法模型。

  • 仿真测试加速算法迭代
    百度Apollo建设的自动驾驶仿真平台,每日虚拟测试里程超过2000万公里,是真实路测里程的100倍。该平台可模拟雨雪天气、夜间照明不足等极端场景,大幅提升算法训练的效率和安全性。

  • 数据闭环形成竞争壁垒
    小鹏汽车构建的数据闭环系统,实现了从数据采集、标注、训练到部署的全流程自动化。通过分析280万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,其城市NGP系统每季度可迭代3个版本,性能提升15%

04 商业化落地:自动驾驶如何创造实际价值?

在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,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也在多个场景加速落地。

  • 高速NOA功能普及
    2025年,中国品牌新车高速导航辅助驾驶(NOA)的标配率已达到45%,较2023年提升25个百分点。在已开通高速NOB功能的车辆中,功能使用率达到68%,用户平均单次使用时长45分钟

  • 城市NOB开启规模化应用
    截至2025年9月,华为ADS 3.0已在全国400城开通城市领航辅助功能,覆盖95%的通勤场景。在已开通城市中,用户通勤效率平均提升20%,驾驶疲劳度降低60%

  • 特定场景实现商业运营
    百度Apollo的Robotaxi服务已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10个城市开展商业化运营,累计服务人次突破500万,单程订单价格较网约车降低30%。在物流领域,图森未来经营的自动驾驶卡车车队,累计商业运营里程突破3000万公里,人力成本降低70%

05 安全保障:如何构建可信的自动驾驶系统?

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基石,中国车企正在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。

  • 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并重
    比亚迪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制定了《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要求》企业标准,涵盖感知、决策、执行全链条的126项安全指标。通过危险触发测试边际场景测试,提前识别并化解潜在风险。

  • 冗余设计确保系统可靠性
    蔚来ET9搭载的L3级自动驾驶系统采用全冗余架构,包括双计算平台、双通信网络、双电源系统和双制动系统。在任何单一系统失效的情况下,仍能保持基本驾驶功能,确保车辆安全停靠。

  • 人机共驾实现平滑过渡
    智己L6创新的“人机共驾”模式,通过方向盘上的LED光带和声音提示,清晰显示自动驾驶系统状态。在系统需要人工接管时,提供8秒的缓冲时间,大幅降低交接过程中的事故风险。

06 基础设施:车路协同如何赋能单车智能?

在提升单车智能的同时,中国也在积极推进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。

  • C-V2X网络加速部署
    根据工信部规划,2025年底前全国将建成20万个C-V2X路侧单元,覆盖主要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。通过车与车、车与路的信息交互,可将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距离延伸至1公里以外。

  • 高精度定位网络完善
   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务,已在300个城市实现厘米级定位能力。结合5G网络,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连续、稳定的位置参考。

  • 云端数字孪生平台建设
    华为建设的“八爪鱼”自动驾驶云平台,构建了覆盖全国主要道路的数字孪生系统。通过实时同步真实道路数据,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预测性决策支持,有效应对突发交通状况。


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,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。在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的多重作用下,中国有望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换道超车。

未来三年,随着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L4级技术的逐步成熟,自动驾驶将重塑人们的出行方式。预计到2028年,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,带动相关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平衡、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协同,将是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只有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、标准规范和产业生态,才能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赛中赢得先机

版权声明:本文由源源鸟思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anmoumou.com/post/662.html

分享给朋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