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天帮母亲买菜做饭,下午陪父亲下棋散步,晚上复习备考——26岁的李俊这样描述他作为“全职儿女”的日常生活。去年从一本院校毕业后,他没有立即找工作,而是选择在家担任“全职儿女”,同时准备研究生考试。
这样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。《2025中国青年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约7.3%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暂时居家担任“全职儿女”,这一比例在重点大学毕业生中甚至高达12.5%。他们通过承担部分家务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,将家庭作为职业空窗期的缓冲带。
“全职儿女”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。调研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约有98万“全职儿女”,主要呈现以下特征:
学历层次普遍较高。其中本科学历占67.3%,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5.8%。“没想到研究生毕业还会在家‘待业’。”毕业于某985高校的小张苦笑道。高学历群体选择做“全职儿女”,反映出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。
性别比例基本均衡。男性占比51.2%,女性占比48.8%,打破传统观念中女性更可能居家照顾家庭的刻板印象。“我负责家里的维修工作和财务管理,妹妹主要负责日常家务。”一对兄妹“全职儿女”表示。
地域分布相对集中。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“全职儿女”占比合计达73.5%,这与这些地区生活成本高、就业竞争激烈密切相关。“在北京租房就要花掉大半工资,不如暂时住家里。”一位北京籍“全职儿女”坦言。
期限多为阶段性选择。82.7%的“全职儿女”将其视为过渡性安排,平均期限为8-12个月。“我计划用一年时间备考公务员,之后无论如何都会就业。”一位正在备考的年轻人说。
“全职儿女”现象的背后,是经济、社会、家庭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就业压力是最直接的原因。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58万,再创历史新高,而就业岗位数量增长乏力。“投了上百份简历,面试机会寥寥无几。”一位求职受挫的毕业生表示。选择做“全职儿女”成为应对就业难的缓冲策略。
考试热潮助推这一现象。公务员考试、研究生考试、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类考试的报考人数持续攀升。“全身心备考需要时间和精力支持,家庭是最可靠的后盾。”一位正在备战司法考试的年轻人说。
代际关系变化提供条件。现代父母更加开明,愿意支持子女进行职业探索。“父母理解现在就业不容易,支持我慢慢找合适的工作。”多位“全职儿女”表示,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们做出这一选择的重要前提。
生活成本考量也很关键。特别是在大城市,租房、交通等基本生活开销较大。“住家里每月能省下5000多元,可以用于技能提升等其他方面。”一位在上海的“全职儿女”算了一笔经济账。
“全职儿女”并非无所事事,而是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时间安排。
家务劳动是主要责任。调查显示,“全职儿女”平均每天花费3.5小时在家务上,包括采购、烹饪、清洁等。“我负责全家的一日三餐和卫生打扫,比上班时还忙。”一位笑称自己成为“家庭CEO”的年轻人说。
技能提升是核心任务。87.3%的“全职儿女”将主要时间用于学习新技能或备考。“上午学习编程,下午练习英语,晚上备考研究生,日程排得很满。”一位计划转型IT行业的文科生介绍。
情感陪伴价值凸显。“父母年纪大了,需要人陪伴。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多陪陪他们。”多位“全职儿女”提到,这段特殊时期增进了代际情感交流。
经济安排各有不同。有的由父母提供固定“工资”,有的按项目获得支持,有的则是实报实销。“父母每月给我3000元,算是劳动报酬。”一位将家务工作化的年轻人说。
“全职儿女”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多元评价,反映了不同代际和群体间的观念差异。
支持者认为这是理性选择。“在就业寒冬中,暂时退守家庭是明智之举。”职业规划师王老师表示。这种观点强调“全职儿女”的过渡性和策略性。
反对者担忧其负面影响。“长期脱离职场会降低就业竞争力。”某企业HR负责人指出。这种观点关注“全职儿女”可能面临的职业风险。
父母辈态度呈现分化。“只要孩子有明确规划,短期支持是可以的。”一位开明家长表示。但也有父母担心:“怕孩子习惯安逸,失去奋斗动力。”
年轻人自身感受复杂。“虽然暂时缓解了压力,但看着同学都在进步,心里还是很焦虑。”多位“全职儿女”坦言承受着不小的心理压力。
“全职儿女”模式虽然提供缓冲空间,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警惕的风险和挑战。
职业竞争力可能受损。“简历上的空窗期需要合理解释,否则会影响求职。”人力资源专家提醒。长期远离职场可能导致技能落后。
心理压力不容忽视。“亲戚们的议论、同学的比较,都让人倍感压力。”多位“全职儿女”表示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家庭关系面临考验。“24小时相处容易产生摩擦,需要双方都调整心态。”心理咨询师指出,代际生活习惯差异可能引发矛盾。
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。“考试未必一次成功,需要有备选方案。”职业顾问建议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退出机制。
成功担任“全职儿女”需要智慧和规划,经验者总结出以下有效做法:
制定明确目标和时间表。“我设定了一年期限,无论结果如何都会就业。”一位目标明确的年轻人说。清晰的规划可以避免陷入长期依赖。
保持职业竞争力。“我坚持参加线上课程,定期关注行业动态。”多位“全职儿女”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。
建立健康家庭关系。“我们约法三章:父母不过度干涉,我主动承担责任。”明晰的界限有助于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。
拓展社交圈子。“我参加了线上学习小组,避免与社会脱节。”积极维护社交网络可以为重返职场做准备。
“全职儿女”现象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:
规模或将持续扩大。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,选择这一过渡方式的年轻人可能增多。“预计未来三年内,‘全职儿女’比例可能突破10%。”社会学家预测。
社会认知逐渐理性。“随着现象普遍化,社会态度会更加包容。”媒体研究者认为,公众认知将趋于理性。
支持体系有望完善。“可能需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服务,帮助这部分年轻人做好规划。”教育工作者建议。
形式可能更加多样。“未来可能出现短期、间歇性等更灵活的形式。”职业规划师预测。
“全职儿女”现象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适应性和创造性。这种过渡性选择既是对严峻就业环境的应对,也体现了家庭支持系统的韧性。
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:“重要的不是年轻人是否选择做‘全职儿女’,而是这一选择是否导向更好的未来发展。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值得理解和尊重。关键是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明确的发展方向,使这段特殊时期成为人生中有价值的过渡阶段
版权声明:本文由源源鸟思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